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中医文明发展史的三次高峰
首页> 中医头条 > 正文

中医文明发展史的三次高峰

来源:光明网2021-03-18 09:37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中国中医经过秦汉以前夏、商、周三代的渐萌、诞生、嬗更,度过了春秋战国时期以后,终于在百家争鸣的君主专制体制和儒道互补的社会背景下成熟发展,在秦汉早期成就了自己的范式,形成以《内经》、《难经》为渊薮基础,以《伤寒杂病论》为临床辨析指南,以《神农本草经》为药用锐器,理法方药,成体成系,以后又经历了宋元和晚明清初三次历史高峰,逐渐沿着自己传统特点趋势,通过在与人类文明的广泛交流和融合中,最终融为中华文明中最耀眼的大系,影响着世界医学而傲然屹立。

  李约瑟先生曾经指出,诞生在欧洲的近代科学是各古代科学汇流的结果。在公元前5世纪前后的印度、中国和希腊三个文明中心率先产生了理性的科学文化。古希腊科学繁荣和近代科学诞生之间千余年乃至更长期间,希腊医学衰退而阿拉伯医学和中国医学兴旺发达,正是希腊医学和中国医学在阿拉伯的汇合,才渐次传往欧洲而促成了世界医学体系的诞生。

  中国医学文明发展史的第一次高峰,是春秋战国时期奠基和秦汉成熟阶段

  我们中国的地处欧亚大陆东段,腹里纵深,地域广袤,气候适宜,资源丰富。中国最早的图书《尚书》说:“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4000万年前的青藏高原是一片海洋,1000万年前升起为陆地,数百万年前才隆起成为高原。世界上人类的文明大多依水而生,沿着河流繁衍兴盛,水是生命之源。人类文明史,就是人与水相亲、相和、相生的历史。中国亦如是。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黄河和长江蜿蜒入海,自远古以来中华民族主要繁衍在这两河流域。

  中国的人类学历史十分悠久,已发现的古人类化石有200多万年前的四川巫山人、170多万年前的云南元谋人、115万年前的陕西蓝田人、50万年前的北京人、35万年前的江苏南京人、30万年前的安徽和县人、20万年前的陕西大荔人和湖北长阳人、10万年前的山西丁村人和3万年前的北京山顶洞人等。 在中国大陆迄今发现较早期的著名文化遗址,黄河流域有中游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中下游龙山文化、跨湖桥文化和河姆渡文化。夏、商、周三代以后,自秦统一中国以降,不仅是中国学术产生的基本时代,也是中医文明培育、长成的重要时期。

  殷周时期形成了“卦爻”,西周末年提出了“阴阳”、“五行”学说。夏商西周时期医巫并存,形成了最初医学雏形。春秋战国时,整个学术界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这一时期医巫逐渐分离,中医学由于其具有的显明的科学性、实用性和理性,数千年前便占据了学派林立的主导地位。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失去了对诸侯国的控制,百余诸侯国之间频繁征战形成了五霸七雄,政治权力的分散提供了人才流动的机会和自由思想的空间。百家争鸣的稷下学宫得以出现,各派学者云集,“不治而议”的士人纷纷发表见解,诸侯国争相效仿田齐养士,士人“择木而栖”,稷下学宫“数百千人”,不同的学术观点兼容包蓄,孟轲两次稷下讲学,荀况三为学宫祭酒。社会思想的自由,造就了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形成了儒、医、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兵、小说诸家纷起。各家之间彼此诘难和争鸣,形成中国学术最为辉煌的时代。在这一时代中,中国学术重要的遗产经典大都形成,《诗》、《书》、《礼》、《易》、《春秋》、《内》、《难》,无所不有。其《诗》以言志,《书》以记事,《礼》以规行,《易》阐阴阳,《春秋》述尊卑,《内》、《难》以解人厄,包罗十分广阔。

  学术上的百家争鸣导致了殷周以来的思想观念的重建。信仰的“天命观”转向了理性的“天道观”,“主宰之天”的历史羁绊开始自然化。理性的重建区分了“天道”和“人道”,“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通过《易》学思想的播扬而产生天、象、经、传的历史演进,形成了以天人互感、拟象立意、义理注入的三种模式。子产、老子、孔子倡导人道遵天道,子思和孟子阐明“助天说”,荀子提出依据自然规律驾驭自然的“制天说”。《内经》《难经》融《易》学己用,提出“天人一体”和生命规律。卢医扁鹊,在赵为妇科,在周为五官科,在秦为儿科,奠定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先河。除此以外,以伤寒、杂病和外科为最突出的临床医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这是中国医学文明史上的第一次高峰。

  持续发展的这次高峰,带来的历史余脉,是以玄学为特征的新道学思想运动所催生的南齐(公元479-公元502)“百法纷凑,无越三教之境”陶弘景的《神农本草经集注》,陶氏将人文原则的“三品”分类法改为依药物自然来源和属性的分类法,开辟了本草学的新理论体系。以理学为时代旗帜“素校禁方,尤工厉石”,“创铸铜人为式”的医学家王惟一,考订经穴理论,为经穴理论的发展与规范化,尤其是铸造了针灸铜人,并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对中国针灸技术的传统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医学文明发展史的第二次高峰,是宋元时期的学术规范和学派生成阶段

  陈寅恪先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中国的宋代,“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公元960年,赵匡胤废除了后周恭帝,建立宋朝,以汴梁(今开封)为都城,中原统一,虽与北辽、西夏对峙,两宋国祚319年,开始了“天水一朝”(陈寅恪语)。宋初实行中央集权,赵氏家族一方面用计谋令部下交出军权,统一掌握,另一方面着重于文治,增强文官筹划,推行科举,选贤任能。但在中期以后,由于辽与西夏侵扰,经济不振,国势日衰,到了南偏一隅,奸佞当道,致使国家由强变衰,终致灭亡。

  宋代科技文化空前发展,是中国文化历史中的丰盛时期,理学、医学、文学、史学、艺术硕果累累。宋太祖重文轻武的风气达到极致,在理学兴起、宗教势力退潮、言论控制降低、市井文化兴起、商品经济繁荣与印刷术、指南针及火药一系列发明的社会背景下,优秀人才辈出,史尧弼在《策问》中说:“惟吾宋二百余年,文物之盛跨绝百代。”陆游在《吕居仁集序》中说:“宋兴,诸儒相望,有出汉唐之上者。”二程、朱熹、欧阳修、苏轼、司马光及“金元四大家”,即宋濂在为朱震亨《格致余论》题辞时说的“金以善医名凡三家,曰刘宋真(刘完素)、曰张子和(张从正)、李明之(李杲),虽其人年之有先后,术之有救补,至于推阴阳五行升降生成之理,皆以《黄帝内经》为宗,而莫之异也。”刘完素、李东垣、张子和、朱丹溪四家,其刘完素创立火热论;李东垣立主脾说,张子和主攻下;朱丹溪主滋阴,学派林立,学说各抒,宋濂还说:“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医学文化事业发达,配合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发挥的义理性命论学说,尤其是理学大师朱熹,对太极、理气学说作的全面梳理,对后世日趋完善的中医运气学说,做出了许多的铺垫。

  另外,设立“太医局”,从国家层面上为医学教育专设立机构,各地州镇府政府均仿照开办地方医学校, 学生理论教材,除前唐时必修的医学文献之外,还新增了陈言的《三因极--病证方论》等,著名医家杨介,总结了对处死犯人的解剖经验,描绘成图谱《存真图》,供学生上课阅读,这些举措使学医者的水平得以大大提高。

  从宋太祖赵医胤就开始纂修《开宝本草》,宋太宗又纂修《太平圣惠方》,两代皇朝,加上赵佶又主持编纂《圣济总录》,北宋历朝皇朝对医学的重视,是史无前例的。在朝廷的影响下,一些官僚大臣也对医学颇多关注,如刘禹锡、欧阳修、王安石、曾公亮、富弼、韩琦、夏竦等人也都参加了医书整理,医学学术上出现儒医学派,苏拭、沈括、陈尧叟还有许多个人的医方著述,到了北宋校正医书局刊印医书后,对于各科临床及伤寒学研究的专著更多,医学发展还表现在医学教育上,整体上促进了中医学术形成规模和更趋丰富。

  中医原有医经和经方派,《汉书·艺文志》记载有医经七家,经方十一家。张仲景著《伤寒论》以后,一直到宋代,医学打破了汉代经学一尊的局面,始分门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把这种变迁现象称之为“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学派所立者,个个经天纬地,每一位都可以说是“博学多才,环伟倜傥”(《晋书·郤诜传》);哪一位的学说,都是“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庄子·天下》),众说众派,形成了中国医学文明史上的第二次高峰。

  这次高峰带来的学术余脉,是明清两代治疗外感热病方面的创新和伤寒学派成果新阶段的丰硕,最明显的标志是尊而为经、推理而成,经方、时方并存学术思潮兴起,尤其是在病因上从热立论,提出的卫气营血辨证及三焦辨证方法,将中医临床治疗学推向了新的维度。历史到了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中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改变了《神农本草》的三品分类,采取了“析族区类,振纲分目”的科学分类,药物学的许多方面低级向高级进化的顺序排列,这种分类法,趋于按自然演化的系统进行,从无机到有机,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明显的带有生物进化思想,1809年以后,被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在《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书中所引用。李时珍的科学分类法,时间上要比瑞典的分类学家林奈的动植物双命名法早许多年。

  科学被中国学术界接受,是通过与儒学中的“格物穷理”传播达成的。理学大家朱熹说过:“致知在格物者,言欲尽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意思是说,穷尽万物之理后,心中所具之理方能显示出来。朱熹和同是理学大家的陆九芝、王阳明不同,陆、王讲“即心明礼”,朱熹讲“即物穷理”。“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礼记·大学》)。格的意思是至,物的意思是事,致是推极,知是知识。格物致知是儒家的一种哲学概念。

  这种哲学概念导致的“格致学”,可以说是中国学术从传统到近代的桥梁。“格致”为学的兴起是以朴学的成就为其基础的。随着汉学兴起,清代的传统学术研究转向以求实切理,崇尚朴实的治学风格,注重于资料的收集和证据的罗列,主张“无征不信”。这种治学精神,发掘、培育了科学理性主义,促成了功利主义和实证精神的融会。

  中国医学文明发展史的第三次高峰,是从格致为学到中西汇通阶段

  近代中国开始洋务运动之后,西方科学传入中国,在西式学堂开设的课程中出现了格致课,相当于科学课,专门教授近代自然科学,主要内容是物理学和化学。思想渊源是北宋博物学著作《格物麤谈》,朱世杰著的的数学著作《四元玉鉴》,著名中医大家朱震亨著的《格致余论》,这些重要著作都非常明显地阐明了格致思想。

  朱震亨是“养阴学派”的创始人,其人诗书传家,崇尚理学,以文化衍生。他说过:“学者读而用之,如求方圆于规矩,较平直于准绳,引而深之,触类而长之,可为无穷之应用也。”读书“片言居要”,在于“学而剖之”,“引而深之,触类长之”。并以“古人以医为吾儒格物致之一事”而命名一生精华医道体会的《格致余论》。朱震亨家学朱子理学,师从朱熹四代弟子许谦,又得罗知悌传河间学,并融合了易水一派,参读太极之理,学习朱子之法,格致医学之理,他的“相火论”,“滋阴”学说,本质上就是朱熹理学“格物致知”的医学演绎,尽管也有缺憾,但在一定意义上启发了十九世纪初叶重要医学学术思想流派的形成。

  格致学说的思想余脉,到了明代,国祚276年,从1368年到1644年共传十六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事实上也是我们国家从古老而强大的东方之邦,走在汉文化世界之林最后辉煌的阶段。整个明朝是一个激昂、动荡、独树一帜、俊杰辈出的朝代,出现了许多中国医学文明史上影响深远、举足轻重的人物,如张景岳、万全、戴思恭、李时珍、王肯堂、陈嘉谟、夏英、刘纯等一大批哲人。

  迄1636年历史入清,伤寒学派的张志聪、陈修园、柯韵伯、徐大椿、尤在泾、钱潢、沈金鳌、喻昌、张璐、程应旄、周扬俊、黄元御、吴仪洛、张遂辰、张锡驹、秦之祯等人纷纷著书。与此同时,温病学说也迅速发展,涌现出许多著名的温病学家,如吴又可、叶天士、吴鞠通、王孟英等,成为温热学一派。吴又可在其著作《瘟疫论》中提出“戾气”说,认为温病乃天地间异气从口鼻入侵所致,这一学术见解早于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提出的细菌学说200多年。叶天士在总结《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温疫论》等学术成就基础上,著成《温热论》,阐明了“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温热病规律,创立“卫气营血辨证”体系。吴鞠通又在继承叶天士理论基础上承古博今,结合自己丰富的临证经验,撰成《温病条辨》,创立了“三焦辨证”体系,进一步总结并发展了温病学说。而薛生白的《湿热条辨》和王士雄的《温热经纬》,对温病学说的发展亦有发挥和发明。另外,王清任“格致”重视解剖,编著成《医林改错》,改正了古书在人体解剖方面的错误,同时大大发展了瘀血致病理论,还创立了一系列活血化瘀著名方剂。

  受致知格物,重视科学的思想的影响,近代中国十九世纪初叶的王学权、王孟英、陆以湉、陈定泰、陶定兰以及十九世纪后半叶的唐宗海、朱沛文、恽铁樵、张锡纯等杰出的医家学术思想得以形成。如唐宗海认为中西医原理是相通的,中西汇通主要是用西医印证中医,从而证明中医并非不科学。唐宗海说:“西医亦有所长,中医岂无所短”。朱沛文说中医“精于穷理,而拙于格物”,西医“专于格物,而短于穷理”。方法上主张中西汇通,要通其可通,存其互异。恽铁樵认为西医重视生理、解剖、细菌、病理、病灶的研究,中医则重形能、气化及四时五行自然界变化对疾病的影响,中医可以吸收西医之长,与之“化合”,但基点是以中医为主。并还认为中医停滞不前的原因是囿于《内经》,必须超过古人,不以《内经》为止境,才能超过古人,吸收西医之长,继续发展。张锡纯则以中西汇通思想应用于临床,其特点是中西药物并用。认为西医用药在局部,其重在治标,中医用药求其因,重在治本,二者结合,能获其效。

  梁启超先生在《格致学沿革考略》导言中说:“故欲语一学问之沿革,不可不上下千古,溯端竟委,观前此萌达之迹,为将来进步之阶。”历史总是延续的。许许多多前辈先哲们的探索,对以后的中医学术发展,中西医结合、中西医并重,有着重要的启发和引领作用。1886年清政府在京师设“格物馆”,又在京师大学堂设“格致学”,并在《钦定学堂章程》中规定“格致科”为分科大学的八科之一,并细分为天文学、地质学、高等算学、化学、物理学和动植物学六目。至此,格致学已被国家层面规范化。事实上,在“格致”名义下中西科学汇通,从“格致”到“科学”,这是中国学术近代化的一大特点,同时也启发了中西医汇通理论的不断成熟,使古老、悠久传统中医学,不断与时俱进,在中西汇通探索的道路上,不断趋于进步。

  中国中医自远古过度到中古,以后又到了近古、近代,走过三个阶段,完美的完成了整个体系的形成,为中医走向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现代中医药,与现代科学技术不断的借鉴、结合,得到更多的现代科学新研究成果的介入、支持,会在探索新的医学范式,中西医结合、中西医并重的道路上不断日新月异。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与时代发展同步,与科学最新进展成果和技术前沿探索融合,这种趋势的发展及未来作用,是其他学科所不能代替的。尤其是中西医结合,在“有助于开展重大疑难疾病的医学攻关,形成独具特色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提高重大疑难疾病、急危重症的临床疗效。从人体整个生命周期的维度来看,中医药防治疾病能将治疗前置,在身体出现功能性问题或者出现不适症状表现时就早期干预,防患于未然,注重未病的防治”等方面作用会更加重要。中国医学文明发展史在近代以前的三次高峰,波澜壮阔,薪火相传,一脉相承。中国医药学和中华民族文化一样,绵延数千年,不仅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必将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

  作者: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 卢祥之

  本文经佘靖、温长路、钱超尘、周超凡、许敬生诸位先生厘正指教,深表谢忱

[ 责编:武玥彤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包银高铁包惠段启动联调联试

  •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惊艳亮相好莱坞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国家能源局7月31日发布的信息显示,截至6月底,我国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充电枪)总数已达到1610万个。
2025-08-01 10:17
今年是中国启动国家公园体制改革10周年,中国国家公园建设实现从试点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协调、全面推进的历史性转变,取得明显成效。
2025-08-01 10:16
31日,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中国信息与电子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发布《新一代信息工程科技 人工智能新兴技术备选清单》297项,其中约三分之二是首次提出。
2025-08-01 10:11
由我国牵头制定的两项国际标准《高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第313部分:直流断路器》和《高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第315部分:直流转换开关》近日正式发布。
2025-08-01 10:11
复兴油田首期石油2010.06万吨、天然气123.52亿立方米探明地质储量顺利通过自然资源部评审,标志着我国四川盆地首个页岩层系油田诞生。
2025-08-01 10:10
六方金刚石的形成条件极为苛刻,人工合成最大难点在于高温高压下六方金刚石的形成能量高于普通金刚石,因此高温高压产物常以普通金刚石为主,而难以得到六方金刚石。
2025-07-31 10:27
当机器人不再只限于执行预设操作,而是能够具备自主思考和判断,具身智能或许将会很快在更多的社会生活场景中投入应用,为人类的未来社会开创更多可能性。
2025-07-31 10:23
当前,高校应以人民为中心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奋力构建以人工智能为支撑的人才自主培养新生态,为中国式现代化培养出更多高质量人才。
2025-07-31 10:20
“我们使用导航软件时,经常用到的信号灯倒计时读秒功能,正是基于北斗高精度定位‘透传’的实时位置服务数据实现的。“北斗+人形机器人”“北斗+农机”“北斗+打桩机”……北斗系统持续赋能千行百业,在多个领域实现深度应用与创新突破。
2025-07-31 10:15
7月30日15时49分,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长征八号甲运载火箭(以下简称“长八甲火箭”)托举卫星互联网低轨06组卫星直冲云霄,将其精准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5-07-31 04:55
科技浪潮下,侨界青年索华也带来创业项目——基于燃气低碳催化的粉末喷涂线研发和产业化,顺应新能源与“双碳”目标趋势。
2025-07-30 09:41
中国国土南北跨越纬度近50度、东西跨经度60多度,带来气候多样性,适宜不同品种的蔬菜、水果生长。答:“十四五”以来,在消费升级与供应链创新的双重作用下,我国果蔬产业发生着诸多变化。
2025-07-30 09:40
面对激荡的国际竞争局势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唯有主动拥抱变革,让人工智能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充分浇灌产业创新的“广阔田野”,方能赢得战略主动、制胜未来。
2025-07-30 05:00
前不久,甘肃皋兰什川古梨园系统、浙江德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和福建福鼎白茶文化系统正式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至此,我国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量增至25项,继续领跑全球。
2025-07-30 05:00
29日12时11分,双曲线一号遥十运载火箭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将搭载的恩施硒都山泉号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飞行试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7-30 05:00
北京时间7月27日18时03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5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7-29 10:17
鸟类因误判透明或反光的玻璃而撞击建筑物,被称为“鸟撞”,是威胁鸟类种群的重要因素之一。
2025-07-29 04:40
日前从江西铜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该自然保护区与井冈山大学蜘蛛生物学研究团队开展蜘蛛资源本底调查中发现蜘蛛新物种——广丰合跳蛛。研究成果在国际期刊《生物钥匙》上发表。
2025-07-29 04:40
近日,该中心与重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唐安军教授团队,在巫溪县白果林场发现近危物种长叶山兰,这是在阴条岭发现的又一新纪录种。
2025-07-29 04:40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健康管理成为一种新的生活风尚,帮助人们提高健康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但当人们对健康数据的关注逐渐演变为时刻紧盯、过度解读时,这一数字化工具,反而可能催生不必要的焦虑,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被数据所“绑架”。
2025-07-29 04:4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