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怎样才能成为反思型中医师
首页> 学术 > 正文

怎样才能成为反思型中医师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版2021-09-15 10:14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反思型中医师的三个基本特征:自主的反思意识、实用的反思方法、由浅入深的反思能力。习医者和行医者个人的学业修养、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培养,都应当致力于培植上述三个特征。

  以医案为载体的医案反思法,在现代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习医者和行医者要做反思型中医师,必须重视医案,熟悉医案反思法。

  中医师精于思考、具有高层次反思能力,主要表现为他们通过反思能够提出医著和医事活动中的新问题,获得治疗疑难病症的有效方案,乃至对中医药理论有所创见。

  回答怎样才能成为反思型中医师这个问题,既涉及中医药领域习医者和行医者个人的知识背景、努力程度等主观因素,又涉及学校培养、师者引领、社会教育等客观因素。综合诸多因素,笔者概括出反思型中医师的三个基本特征:自主的反思意识、实用的反思方法、由浅入深的反思能力。习医者和行医者个人的学业修养、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培养,都应当致力于培植上述三个特征。

  勤于思考:形成自觉的反思意识

  所谓反思意识,是指人对于反思所持的一种心理需求。习医者和行医者如果认为自己需要通过反思不断强化医德修养、提升医道和医术水平,就表明他们具有反思意识。有了自觉的反思意识,习医者在听课、诵读、讨论、实习等场合下,行医者在诊断、治疗、交谈、读书等行为中,就能处处“走心”,时时思索,钻研问题,思绪不辍。“勤于思考”这个词语,可以看作是对反思意识的生动表述。形成自觉的反思意识,学校、师者对习医者和行医者负有训练、引导之责,但主要还是依靠习医者和行医者的自我培育。

  从习医者和青年中医师方面来说,只有经过“问题引导思考”过程的反复强化,才能逐步养成随时随地延伸思考的习惯,亦即形成自觉的反思意识。《论语·八佾篇》有云:“子入太庙,每事问。”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提倡“学个孔夫子的‘每事问’”,在《整顿党的作风》一文中要求“共产党员对任何事情都要问一个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问题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习医者和行医者只要能够充分理解“问题”的认识论意义,就可以不断地辨识问题、提出问题,借此打开释疑解惑的反思之门。例如,青年学子“啃读”经典医著,看不明白是问题,如何理解字、词、句的含义是问题,怀疑现有的解释也是问题;青年中医师跟师出诊,对老师的四诊过程、辨证结果、方剂选择、经方或时方化裁等环节都可能产生疑问。他们带着上述种种问题进行思考,或查阅文献,或求教师者,或与同学、同事讨论交流,只要在问题求索中不断有所收获,尝到了“问题引导思考”的甜头,就会形成求知过程的正反馈效应,从而强化了基于“问题”的反思意识。

  从任课教师、带教医师、收徒名师方面来说,应该多为习医者和青年中医师创设一些“问题引导思考”的情景和机会。内经选读、伤寒学、中医各家学说、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中医内科学和中医急诊学等课程,主讲教师可以采用问题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在课堂上以问题为先导,引出并铺展课程内容,在课后给学生布置进行反思训练的思考题,让学生逐渐习惯在问题或问题链中求索真知。教科书所阐发的各种学术观点,不是止于至善的“终极真理”。自古以来流传下来的经方和时方,远没有覆盖现代社会人们罹患的所有疾病。因此,中医药医道要守正创新,中医药医术要演进发展。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最终目的不是向学生、徒弟提供现成的学术结论和治则方药,而是重在引领思路,通过留有“空白”的带教活动培育他们处处“用心”的反思意识,让他们能够在思考中提出新问题、在解决新问题中获得思维新成果。

  善于思考:掌握实用的反思方法

  习医者和行医者的反思活动通常需要借助于媒介手段以及相应的载体来展开,因而形成各有特点的反思方法。笔者在阅读众多名老中医成长经历的自述文稿中发现,中医师在其求学阶段和行医初期,思维活动的媒介手段主要是文字。人们常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名老中医通常不动笔墨不读书、不做书写不临证,普遍重视利用文字辅助自己的记忆和思维活动。他们借助自己撰写的各种文本推进反思过程,提高思维的效率。他们善于思考,缘于他们能够灵活地运用基于文字媒介的反思方法。总而言之,习医者和行医者应该掌握的反思方法,主要有笔记反思法和医案反思法。

  作为笔记反思法载体的“笔记”,包括求学阶段的听课笔记、读书笔记、实习笔记和行医初期的跟师笔记、侍诊笔记、临证笔记等。著名中医学家任应秋在总结“勤写”的经验时说到,读书笔记可以有提纲梳理、内容缩写、观点摘录、心得随记、多书综合等不同形式。国医大师郭子光青年时期就养成读书做笔记、做卡片的习惯,20多年后从上万张卡片中归类、梳理出同《伤寒论》相关的部分,于1983年出版了《伤寒论汤证新编》一书。实习笔记和跟师笔记、侍诊笔记、临证笔记是习医者和行医者对实习、跟师、侍诊、临证等场景的事后记录,笔记的撰写过程就是对个人所见所闻的有序整理,而这些经过初步反思的文字记录,又是撰写者和其他医者进行延伸思考的可贵资料。一些记录知名医家言行、临证实践的笔记,经过撰写者思维的再加工便成为笔记类医书。近年来多家出版社出版了此类图书,如《侍诊日记跟路志正教授学医》《随印会河侍诊记》《一针一乾坤跟师国医大师程莘农笔记》《胡希恕、冯世纶六经八纲跟师传承录》等。

  医案是医家在医事活动中有关求医者病状、辨证、处方、用药等的文字记载,又称之为验案、治验、病案。以医案为载体的医案反思法,在现代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习医者和行医者要做反思型中医师,必须重视医案,熟悉医案反思法。首先,习医者和青年中医师应该借助名家医案强化中医药思维训练。历代流传下来的医案文本,是前辈名家在诊断治疗过程中的思维成果。国医大师裘沛然建议初学者先从简单的医案学起,边阅读边思考,对同一病证可以进行多家医案的分析比较。读懂名家医案,其实就是在名家引领下模拟其思维过程。其次,青年中医师要在反思自身临证实践的基础上积极撰写医案。为了总结自己的诊断治疗经验,中医师需要在复诊做出疗效判断的基础上“复读”此前的病历记载,反思辨证结果和遣方用药的正误得失,并将其整理、编写成具有可读性的医案。这些医案,有些也许达不到公开发表、出版的水平,但整理、编写过程中的反思却可以使医者经历不可替代的思维训练。

  精于思考:发展由浅入深的反思能力

  通过反思所获得的认知成果,其深度同每个人的反思能力密切相关。就呈现场合而言,习医者的反思能力主要是读书反思能力和跟师反思能力,行医者的反思能力主要是医事反思能力和读书反思能力。习医者和行医者都要大量读书,读书反思能力对于习医者和行医者非常重要。从青年时期求学阶段、跟师侍诊阶段到独立行医阶段,医者的反思能力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进化过程。“啃读”同样一本医家名著、揣摩同样一句医著名言,由于医者存在知识结构、阅历经验等方面的差异,因而反思之后会有不同的体会和领悟。国医大师陆广莘曾说,中医经典著作,包括其中寥寥数字的论述,每看一次都可能有不同的领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是出自《黄帝内经》的一句名言,经常被医家、学者所引用。有学者认为这八个字表述了正邪关系的辩证法,一些医家将其看作是扶正祛邪保健论的简要概括。陆广莘先生对“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句名言经过几十年反复思索,在其反思能力逐步提升的过程中认识得以逐步深化。他将这八个字解读为“中医的健康医学生态模式”,即正气存内,是内环境的稳定;邪不可干,就是只要有了稳定的内环境,人就可以抵御病邪的干扰。

  反思能力涉及思维的深度,也涉及思维的精度。中医师精于思考、具有高层次反思能力,主要表现为他们通过反思能够提出医著和医事活动中的新问题,获得治疗疑难病症的有效方案,乃至对中医药理论有所创见。习医者和行医者发展反思能力,需要特别强调以下两个要点。

  第一,在不断汲取新知识的基础上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发展反思能力的前提条件。《黄帝内经》云:“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医学是关涉人的生命科学,医者需要广博而深厚的知识积累。知识虽然不等同于能力,但反思能力的形成一定要以知识为根基,要对相关方面的知识进行整合。知识涨一寸,反思能力增一分。名医章次公在20世纪30年代初提出的“发皇古义,融会新知”学术主张,我们今天可以从知识结构与中医药创新的角度,从发展反思能力的角度来解读。当今的中医师不仅要有传统文化的厚实功底,还要汲取多领域、多学科的新知识,包括现代自然科学知识、西医药学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等,从而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只有积极地“融会新知”,才能不断增强由浅入深的反思能力,从而实现“发皇古义”的初衷,推动基于经典医著的中医药理论的可持续创新。

  第二,重视总结正反两个方面的临证经验,是发展反思能力的重要途径。多临证是中医师成长的不二法门。对于走上独立临证岗位的青年中医师而言,运用医案反思法,不仅要反思临证中的成功个案,总结正面的经验,以此提高自信心,获得灵活运用理、法、方、药的有益启示;同时,还要反思临证中疗效不明显的个案,总结原因,从反面汲取教训。须知,战场上有常胜将军但难有全胜将军,杏坛上有治病高手却没有能够治愈所有病患的医家。敢于直面自己辨证不准、选方失当的临证个案,是中医师走向成熟的起点,是其发展由浅入深的反思能力不可回避的“爬坡”路段。(白长川 王续琨)

[ 责编:武玥彤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AI带你畅游中国!“俑”闯60项世界遗产

  • 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感受科技之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上海开普勒机器人有限公司专注于将人形机器人应用于智能制造、仓储物流、智慧巡检等工业场景,以满足实际生产需求。展望未来,人形机器人将提高生产力,与人类高效合作,可能为许多行业带来革命性变革,创造新的价值定位和商业模式。
2025-07-28 09:28
智元机器人联合创始人、首席技术官彭志辉就带着机器人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人机对话”,展望了具身智能时代的人机关系。
2025-07-28 09:28
在产品研制阶段,科研人员重点针对能量高效汇聚—传输、月壤致密化输运等问题,开展了关键技术攻关。
2025-07-28 09:27
当日下午抵达位于青海省境内的长江源区通天河直门达河段,进行了多学科采样观测,这意味着2025年江源综合科考正式启动。
2025-07-28 09:25
英国《自然》周刊网站指出,招募研究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是中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核心。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3月发布的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研发投入已超过7800亿美元,达到美国96%的水平,10年前这一比例为72%。
2025-07-28 09:24
艾玛口中的“邦邦车”,是一台由中国企业邦邦机器人独立生产研发的智能辅助出行机器人。爬坡、颠簸路况行进、刹车制动……走进位于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的邦邦机器人研发中心,不少新产品正在进行多环节测试。
2025-07-28 09:24
盛夏时节,数千名科技精英正在浙江湖州西塞科学谷潜心攻关。作为湖州“五谷丰登”计划的首个“创谷”项目,西塞科学谷开园3年来累计引进省内外科技团队近40个、汇聚科技人才2600余名,成功入选全国首批“科创中国”创新基地。
2025-07-25 10:05
一台银灰色人形机器人在汽车生产车间内沉稳行进。2024年,深圳机器人产业集群企业数量达74032家,机器人上市企业34家、独角兽企业9家。
2025-07-25 10:05
24日中午12时许,“新舟”60民用搜救机顺利起飞,经过1小时20分飞行并完成预定验证科目后,平稳降落在西安阎良机场,顺利完成首次飞行。
2025-07-25 10:01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调研时强调:“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我们要增强使命感,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奋起直追,迎头赶上。”
2025-07-25 02:55
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传感网、脑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的驱动下,人工智能正在对经济社会发展、国家治理等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025-07-25 02:55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员对约4.36亿年前的志留纪早期腕足动物化石居群展开深入研究,首次揭示了这些远古海洋底栖生物如何利用刚毛来维持彼此间的“社交距离”
2025-07-24 03:15
在广袤的田野上,每一抔泥土都隐藏着一个微观的奇妙世界——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微生物。
2025-07-24 03:15
雄伟的跨海大桥、海中的钻井平台……人类的脚步正延伸向深海。
2025-07-24 03:15
“孙女给我请了一个24小时‘家庭药师’,就在我的手机里。边聊天,边指导我用药,省心安心、方便管用!”视频中的高奶奶高兴地说。
2025-07-24 03:15
“中试”即中间试验,是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跨越至生产线的关键桥梁。中试成功与否,对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
2025-07-24 03:15
8月1日—8月30日,为市民带来国防科普与沉浸式军事体验的盛宴。
2025-07-23 15:19
如果未来20年我们能造出通用量子计算机,它将提供一种革命性的计算能力。
2025-07-23 09:20
在广州,年过八旬的老太太小心地穿上助行外骨骼机器人,在设备辅助下轻松登上楼梯。曾经科幻电影中的场景,正发生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
2025-07-23 02:40
“智能电网可接纳高比例新能源”“地下空间深度开发与空中慢交通系统立体分流”“太空超大型设备实现在轨制造”“生态标签农产品比例提至40%以上”“脑机接口技术为脑功能损伤患者的康复带来福音”……
2025-07-23 02:4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