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亦此亦彼”、“兼性思维”——中医思维的哲学文化特点
首页> 文化 > 正文

“亦此亦彼”、“兼性思维”——中医思维的哲学文化特点

来源:光明网2021-09-27 15:08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辨证论治是中医重要的思想方法

  张仲景在《伤寒卒病论·序》中说:“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这大概就是“辨证”一词最早记载。

  张仲景还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许多节都以“辨××病脉证并治”为标题,历来医家认为“辨证论治”由此而来。为了说明这种思维方法的重要,张仲景又说,这种方法“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

  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传忠录》又说:“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徐大椿《伤寒类方》也有“见症施治”之称:“《伤寒论》)非仲景依经立方之书,乃救误之书……细分之,不外十二类,每类先定主方,即以同类诸方附焉。其方之精思妙用,又复一一注明,条分而缕析之。随以论中用此方之症,列于方后,而更发明其所以然之故,使读者于病情、药性一目显然。不论从何经来,从何经去,而见症施治,与仲景之意,无不吻合。”

  如上阐述,将辨证论治的机理阐述很清楚。但从语法上看,“辨证”的词性比较复杂,有名词成份,也有动词的指向,还有形容词的含义。而辨证论治做为一个词组,文献上最早提出的,是清代章虚谷在《医门棒喝·论景岳书》中说的:“不明六气变化之理,辨证论治,岂能善哉!不识六气变化,由不明阴阳至理故也。”

  辨证论治的思想基础是辨证思维

  这种思想基础,体现在哲学理念方面的特点就是认为世间万物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要求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时,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辩证思维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是一种思维反映,充满着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哲学认识。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旧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遵循的是普遍绝对有效的“非此即彼”,而辩证的思维方法则“除了‘非此即彼’,又在恰当的地方承认‘亦此亦彼’,并使对立通过中介相联系;这样的辩证思维方法是唯一在最高程度上适合于自然观的这一发展阶段的思维方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亦此亦彼”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中医的学术研究和辨证的思维上,也十分重视这种方法。这种方法,是一种即丰富、又柔韧的治学路径和思维原理。“亦此亦彼”的例证讲求的是中正平和,不偏不倚。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说:“在物理学发展的各个时期,凡是由于出现上述这种原因而对以实验为基础的事实不能提出一个逻辑无可指责描述的时刻,推动事物前进最富有成效的做法,就是往往把现在所发现的矛盾提升为原理。这也就是说,试图把这个矛盾纳入理论的基本假说之中而为科学知识开拓新的领域。”(《严密自然科学基础近年来的变化》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版)

  这种“将矛盾提升为原理”的思维方法,颇有些“异质同构”的意味。这是西方的一种心理学理论,其核心综合运用了现代科学的系统论、整体论、宇宙论、人类学、物理学场论和心理实验的方法,从另一个视角来说明人的审美经验和解释美学的基本原理,有学者用来佐证中医的辨证综合,也有其一定的可取之处。

  长久以来。有一种“中医是经验医学”的说法。传统中医容易形成“惯性思维”。“惯性思维”容易产生于经验主义。“经验主义和主观主义是一对孪生兄弟,经验主义的固化,自然而然会凭主观臆断。人们的思维方式、思维习惯经过长期积淀养成,有些人习惯于直线思维,而许多临床大家和名老中医,并非如此。他们在多年实践中有自己的辨识疾病思路和经验方药,中医之所以有疗效高低之分,就在于这种辨病识病的精细程度和方药进退丝丝入扣的把控,这往往就是中医最大的长处,是思想、思维方法及理性架构方面的缜密、系统的体现,这种多视角、多层面的思维方式,整体的,过程的全面把控,正是中医哲学丰富的辩证思维观点的具体表征。

  任何民族文化都具有共同的心理素质

  张岱年先生说:“一个民族的共同心理是怎样形成的?应是在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的熏陶之下形成的。所谓共同心理的基本内容是占主导地位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中医辨证思维在这一点上与文化联系表现的非常明显。“文化”的内容有民族学的,有历史、语言、考古、人类、及遗传学的不同内容。从语义、历史角度看,中医的辨证思维与文化的内在联系也十分密切,而且,“哲学本身就是文化的思想基础,也是文化的核心。”(张岱年《国学要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5第一版)

  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就是“民族性格”。各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凝结的心理状态,通过物质和精神的文化特点得以表·现。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是在民族共同地域、民族共同经济生活及历史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医充满了中华文化气氛。中医最重视人与自然的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藏象,重视“医未病之病”、“治病求本”、“扶正去邪”、“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等思想方法。

  文化,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文”的解释是:“错画也,象交文”,后来段玉裁注引《考工记》“青与赤谓之文”,二人均将“文”释为文采、花纹。但文采或花纹只是“文”的义项之一而并非“文”的词根义,“文”的词根义须追溯至卜辞即甲骨文,徐中舒《甲骨文字典》释卜辞之“文”为“象正立之人形,胸部有刻画之纹饰,故以文身之纹为文”。

  “象正立之人形”,是说“文”乃“人”形之一。卜辞中“象正立之人形”的,除了“文”,还有“大”“天”和“夫”等字,而卜辞的“人”则是“象人侧立之形”。由此可知,“文”首先是一个名词,或者说具有名词的词性,它所描画或展示的是一位正面站立的,胸前有文身的人。作为名词,“文”既是一位活生生的“人”,是中医最基本的面对的生物体。

  “刻画之纹饰”和“以文身之纹为文”,卜辞之“文”的这两项释义中,“刻画”和“文身”是动作,是主体的创作行为;“纹饰”和“文身之纹”,则是作为名词的“文”的特性。前者赋予“文”以动词的词性,后者赋予“文”以形容词的词性。

  “文”作为名词,界定着兼有艺术家和艺术品双重身份的主体;“文”又是一个动词,叙述着一个正在发生的行为或文化事件;“文”还是一个形容词,描绘着审美特性和艺术魅力。“文”的三种性质,本质上是兼性主体的一体三性。

  兼性思维是中医文化的重要特征

  “兼”者,合并,由部分合成整体。如《左传·昭公八年》谓:“孺子长矣,而相吾室,欲兼我也。”《荀子·解蔽》说:“万物可兼知也。”在中医文明史上,作为文化的表征主体兼性无处不在。以中国古代的医学家为例。古代许多职业的医学家,就社会身份而言,医学家亦儒亦医:达时为儒,平时为医;儒仕为官,隐遁为医;治政为官,治人为医。

  文化名人如沈括、苏轼、陆游、朱熹、欧阳修、王安石、范仲淹、辛弃疾、司马光等,都是“无儒不通医”。古时儒医同谓,儒而知医成为一种时尚,“以至于无儒不通医,凡医皆能述儒”。(傅若金《傅与砺诗文集》),儒医著书,立说立论,推动了医学发展。儒学、医学倘若两精,可为士林称颂,并且受到社会的尊重。这种兼性身份,兼性职业也必然带来兼性思维。

  著名西汉文学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书中说:“诠序一文为易,弥纶群言为难”,

  这是说,我写的这个东西已经成文,如果有什么地方和以前的评论是一样的,是无可避免的事情,但和前人写的有所出入那也不是我刻意,同之与异,不屑古今,擘肌分理,唯务折衷。无论和前人的思想相同还是不同,现在把道理给你分析出来,其中比较核心的意思予以阐述。这是说,文学的“端性思维”和“兼性思维”。刘勰将“端性思维”形容为“庭间回骤”(见二十九篇),内容是论述文学创作的继承和革新。各种文体的基本写作原理都有一定规律,一定规律的原理要有所继承,对无定的方法要有所革新。“变则其久,通则不乏。”这是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文化、文学的发展革新,是无限的,继承和借鉴非常重要。

  如果单纯的“各照隅隙,鲜观衢路”,就会“各执一隅之解,欲拟万端之变,所谓‘东向而望,不见西墙’也”;而“兼性思维”则是“万里逸步”,文学的事情和医学的事情,都要有一定的纲领,应该掌握住主要方面。广泛地例览和精细地阅读历代经验,抓住其中的要领,开拓自己的思路,注意掌握关键,放长缰绳,驾马远行,“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纯熟掌握一种技艺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是中医临床,纸上谈兵是不行的。用刘勰的话说,就是所谓的“圆照之象,务先博观”,圆满观照一切万象,务必先要广博观察。而“智术之子,博雅之人,藻溢于辞,辩盈乎气”。这样,兼性思维成就了兼性的主体,引喻在中医文化上,辨证思维主体身份和多样性,反过来铸成了兼性思维的辨证思维主体,这就体现出了中医辨证思维的哲学性和文化性。

  中医辨证思维哲学非常广博,中医文化极其深厚,其无尽之淵薮,不是本文可以完全阐述明了的,但在研究中医文化的进程中,辨证思维的哲学性、文化性绝对是一个重要的,值得探讨和关注的方面。(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 卢祥之

[ 责编:武玥彤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柬埔寨人民党主席、参议院主席洪森

  • 习近平同柬埔寨首相洪玛奈举行会谈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值得一提的是,“破晓”存储器件的稳定性高度依赖工艺流程的一致性,通过AI算法对工艺测试条件进行科学优化,能够推动技术创新与落地。
2025-04-18 10:03
向高处攀,能攻克“卡脖子”技术;往深里钻,能改进工艺、降低成本。坚持面向应用,面向生产一线,注重产学研结合,培育兼具理论知识和实操能力的工科人才——这是教育的有力支撑。
2025-04-18 09:36
春耕正忙,走进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开弦弓村的高标准农田,连片油菜花正被翻耕回田,为稻田积蓄肥力。
2025-04-18 09:29
农业产业发展的目标始终是满足城乡居民不断增长的对农产品数量、质量、品类多元化需求。
2025-04-18 09:27
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杨德仁来到禄劝县第一中学,为现场600名初中学生作当日首场讲座。
2025-04-18 09:23
全球首台“玲龙一号”小型模块化反应堆主泵成功吊装就位,这标志着“玲龙一号”进入系统安装关键期,为后续机组调试打下了坚实基础。
2025-04-18 09:22
瞪羚企业在中国的实践始于2003年中关村科技园推出的“瞪羚计划”,旨在通过金融支持帮助高成长企业跨越初创期困境。
2025-04-18 09:21
文化的特殊属性决定了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大力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也必须紧扣文化的特殊属性,把握好正确的方法原则。
2025-04-18 09:20
儿童是嗓音障碍的高发群体,更应得到及时、有效的防治。
2025-04-17 10:36
大数据若停留在实验室,便失去了意义。我们的目标是将数据转化为信息,再升级为决策支持。
2025-04-17 10:30
面对人工智能这把“双刃剑”,我们亟须构建完备的人工智能安全治理体系。
2025-04-17 09:30
立足经验,破解问题,继续纵深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布局,以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
2025-04-17 09:27
地月空间是指从地球低轨延伸至月球(约38万公里)以及远至200万公里的空间。
2025-04-17 09:27
蓝箭航天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天鹊系列发动机在其浙江湖州动力制造基地完成第100台正式下线,标志着我国商业航天动力系统实现从单台研制到批量制造的跨越,迈向规模化应用新阶段。
2025-04-16 10:20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董念国团队,近期将历时3年自主研发的儿童用磁悬浮双心室辅助装置,成功植入一名7岁终末期心衰患儿体内。
2025-04-16 10:19
全球首次成功绘制六倍体小麦的端粒到端粒完整基因组图谱,实现了小麦基因组从“头”到“尾”无缺口的精确组装。
2025-04-16 10:17
从数学上讲,绳结交叉点与量子算法之间的理论等价性已经为人所知数十年,但直到现在才由该团队完全付诸实践。
2025-04-16 10:15
香江四月,风暖潮平,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亚太峰会于4月14日在香港开幕,为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勾勒出更包容、更可持续的未来图景。
2025-04-16 10:10
近年来,我国强化统筹规划,产学研用等相关主体密切协作配合,全力强化“政策扶持、科技创新、人才强基、对外合作、历史文化”等五大措施,推动天然橡胶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2025-04-16 10:09
借助一种名为SMART-EM(单分子原子分辨率时间分辨电子显微镜)的技术,首次在原子尺度上拍摄了催化反应过程。
2025-04-15 11:0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