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内容来源:人民政协报
记者:吕巍
中药质量直接影响临床疗效,只有保障中药材质量及其稳定供给才能给中医药事业和产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这是参加此次“加大中医药资源的发掘和保护”双周协商座谈会的委员和专家们的共识,多位与会者围绕提高中药质量议政建言。
“推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优质的中药材是关键,优良品种及优质种子种苗是基础。只有建立健全种子种苗繁育体系,保证中药材质量,才能使中医药在健康养生、治病救人中发挥独特优势,进而促进中医药的产业化、现代化,让中医药走向世界。”通过视频连线远程参会的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院长马忠明表示。
在他看来,目前我国的中药材种子品种选育基础薄弱,繁育技术落后,种子加工技术研发和基地建设滞后。“应加快中药材种子资源保存、评价和利用,建立中药材现代种子种苗产业园,通过加大科技支撑,资金投入和制定扶持政策,加大技术攻关和良种推广力度。同时,还应制定中药材种子种苗管理条例或办法,建立国家中药材种子种苗质量区域检测与评定中心,保证种子种苗质量。”
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江西省主委、江西省科协主席史可介绍,目前,在我们国家常用的500余种中药材品种中,少部分中药材的合格率仍然较低。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中药资源管理薄弱、药材栽培产需失衡、未配套实施药材优质优价管理,造成药材质量不稳定。
“建议加强中药资源法规建设和保护监管执法力度,保障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尤其是要针对濒危、重要野生中药资源加大对中药资源种质基因库的养护资金支持。此外,还应大力推动中药材种植生产技术进步,探索改革中药材生产计划管理模式,进一步提升中药产品质量标准及其检验技术水平,提高药品市场监管能力。”史可表示。
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吉林省主委、吉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秦海涛以吉林人参产业发展为例,就道地药材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提出意见建议。他表示,“应强化人参全产业链标准化建设,强化人参科技创新支撑作用和新技术应用,打造人参新支柱产业,助力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药质量主要看“两药”,即“原料药”(道地药材)和“炮制药”(中药饮片)。原料药材是质量的基础,具体的疗效则通过炮制决定。
“中药炮制技艺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王孝涛、金世元老师被认定为代表性传承人。当前,随着老药工的退休和离世,一些优秀的传统炮制技艺面临后继乏术、后继乏人困境。”全国政协委员,中日友好医院中医部主任、保健医疗部主任张洪春认为,应坚守传承,加大创新发展中药炮制技艺的支持力度,将中药炮制技艺和理论研究列入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支持中药炮制技艺传承和创新,支持和鼓励传承技艺与技术创新相结合,推进制定中药炮制全国性标准和指南规范。
“马忠明委员提出的建议,正是我们局‘十四五’期间部署的重点工作,将在‘十四五’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中进行布局,积极推进落实。”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副局长余艳红表示。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赵军宁在回应强化中药资源保护和生产管理问题时表示,药监局正会同有关部门加快推动中药材生产、管理的规范。“规范将在加强种子种苗采收加工、完善农药化肥使用、强化中药质量源头管控等方面提供新的指导性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