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中医创新的重要途径:加强交叉学科研究融合
首页> 文化 > 正文

中医创新的重要途径:加强交叉学科研究融合

来源:光明网2022-03-16 18:04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卢祥之(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

  中医工作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中医的守正,需要审慎的继承、研究、发扬优秀的传统资源,赓续精髓,吸古融今;而中医的创新,则较为复杂。中医发展的许多“弱项”和“短板”,集中体现于此。中医的创新要在守正前提下进行。应该提出并解决中医药关键技术发展的瓶颈,不仅要聚焦中医药特色,而且要在提高能力,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和传承效率方面,进行更广度、深度地观察和思考,在思维定式和理论认识上有所突破。

  几千年来的中国中医学的发展史证明,中医学从来都有着强烈的时代特色。中医历史上每一次嬗变、转折和大的推进,都有鲜明的,与时俱进的时代风格。而如何在当今时代,突破中医瓶颈束缚,大阔步发展,重视交叉学科的融合和切入,跨学科的研究“穿越”,尽可能更多地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意义十分重要。

  交叉学科诞生和学科交叉形成,是学术发展的基本趋势

  近些年来,“交叉学科”是继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和艺术学门类以后的一个学科,虽然排列是第14个学科,但“交叉学科”的学术模式带来现代科学许多方面不断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出现了多维度的各个层面的学科交叉形态,已是学科融合基本趋势。

  融者,融化,消融也。《晋书》上说:“融融者皆趣热之士,其得炉冶之门者,惟夹炭之子。” 融合,就是溶解,熔化,调和,和洽。晋·《华阳国志·汉中志·涪县》谓:“ 孱水出孱山,其源出金银矿,洗,取火融合之,为金银。”融合出金。但融合的思想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古人认为就是“太和”、阴阳会合,如同中医所说的“与天地相参”,顺乎天而应乎人的状态,这种“天地交泰”表现,就是“融合”。现代“融合”、交叉带来了两种以上多学科的交流,逐渐成为科技创新的源泉,成为科学时代一个不可替代的基本范式。

  学科交叉的形成逐渐形成了一批交叉学科。如化学与物理学的交叉,形成了物理化学和化学物理学;化学与生物学的交叉,形成了生物化学和化学生物学;物理学与生物学交叉,又形成了生物物理学等。这些交叉学科不断的发展,大大地推动了科学进步,因此也体现了科学向综合性发展的趋势。

  学科融合是未来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加速科技创新的重要驱动力。随着现代社会日趋复杂,大多数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都开始注重综合性研究,许多注意力都集中在研究整体结构、整体功能的系统科学上。从某些角度或程度来看,也近似于跨学科研究。中医药实际上自上世纪70年代以后,在这些方面已经做了很多探索。比较典型的是中医学与信息科学探讨生命基本概念和本质,中医学与光学结合应用到中医预防、诊断、治疗、康复与保健等领域等,一些项目研究成果,初见端倪。

  中医创新亟需跨学科交叉研究予以推动

  中医是历史十分悠久的传统学术体系,如何更大程度地促进中医创新,强化学科交叉和寻求新的科研范式,重视中医与其他人文学科的交叉、跨越,从类别说,如哲学、历史学、文学和医学理论等的交叉,中医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综合和交叉,尤其是在社会学方面,中医学不仅是一门理论体系十分完整的疾病治疗学科,从另一角度说,还是一门社会学科,是社会学体系中的重要的“要素”,或者说是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社会学以社会本身作为研究对象,即研究整体社会或局部社会,包含社会的某些方面、某些领域、某些层次。而中医学本身有的“厚生”本质,对社会现象、社会公民的体质素养,影响巨大。“厚生”一词,出于周代的著作《尚书·大禹谟》中,说:“正德,利用,厚生,惟和。” 孔颖达的注疏指出:“厚生,谓薄征徭,轻赋税,不夺农时,令民生计温厚,衣食丰足,故所以养民也。”就是说,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人组成了社会,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社会中,社会环境也会给人以影响,包括人的身体,这就带来了一系列医学问题。而中医学的发展,即认识到了个人生理功能存在差异的生物基础,又深入探讨了多种差异复杂的社会背景,所以深刻介入了社会的各个方面。

  另外,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来看,尤其是中国学术研究,无论从学术史,文化史,哲学史和哲学理论、国情历史研究等方面,都注意研究了中医理论,中医的哲学本源、中医的文化特质,也都专有论述。此外,中医与文学、伦理学、物候学、生态学研究等的综合研究,亦有涉及。譬如说生态学,注重生物的生存、活动、繁殖需要的空间、物质与能量,而各种生物所需要的物质、能量条件是不相同的,这种物种生态特性中医方面的优势很多。中医从人的整体出发,探讨人体平衡和失调的转化机制,并通过中药使机体失调恢复平衡;中医的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的方法以及既病防变、扶正祛邪、调整阴阳的防病原则都是生态医学思想的生动体现。中医的“理法方药”之重在“调”,这与物种的生态学“调整”基本观点不谋而合。

  中医“理法方药”都能参照、引入学科交叉,为己所用

  中医的“理法方药”,“理”是中医的基础,围绕中医理论的支点,探讨生物学、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前沿技术的介入,对中医健康状态辨识评估、疾病风险的预测、健康干预和治未病环节的了解和掌控,在提升中医能力和水平方面,一定会有所裨益。

  “方药”实践方面,药物借助于分子化学,利用还原法,找出了特定疾病的中药配方中的某种关键组成部分,已经证明的如青蒿素和复方黄黛片治疗早幼粒性白血病的分子系统分析,说明全新的方法来研究中药前景十分光明。还有学者还用分子生物学理论和医学理论系统整合在一起,证实了中医“证”的本质是细胞因子,阐述中医治病的现代医学属性和原理。又如中医治疗领域,诊断手段上的物理借助,亦多姿多彩。中医的脉学,有力度,有脉势,有位置,有深淺,各种表现都可以按照物理力学的某些规律,借助精密传感器予以精细测计,相信会有一天,几千年“只可意会,难以言传”中医脉学会出现很客观、很准确的描述。另如中医对气血的认识,如果借用物理学的泊肃叶定律,就是利用流体动力学的定律,用以测定血液流体的黏滞系数,利用高灵敏分子识别传感器件,综合其他诊断意见,提供增大气血流量,分辨气血虚实变化的数据,对疾病的治疗和药物的选择会起到重要参考作用。

  中医辨治的另一方面,是众医众方。一个病或一个病人,不同医者的处方差异较大,也可能辨证认识相近,但着力(用药)出现不同,也可能都有效果,从辨证施治角度说,是一人一方,辨治灵活,但从标准角度来说,说明和归纳,复制、传播、继承都比较困难。能不能在众多医者的辨治方药中利用高性能计算统一结构和具有中医特色的编程语言,在大数据收集方面,在万万千千方剂中找出最合理、最有效、最集中辨证论治精华的“奇效良方”,让现代国医大师,历代著名临床家的经验,集中体现在疾病的辨治方药和过程中,这是可能实现的,如同围棋之“弈”。孔子《论语·阳货》说过一句话:“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这里说的“贤”,是指一种棋艺水平。2016年人工智能阿尔法机器以4:1的成绩,战胜了世界围棋界最顶尖高手,让人们相信人工智能的无限可能。他的办法和路径就是从大数据,浩如烟海的棋谱中寻找、遴择、确定一个最佳方案,高超的棋艺水平战胜人,帮助人。

  围棋是典型的中国文化现象,相传为尧所作,围棋是世界上最复杂、最困难抉择答案的文化。这种文化形态,与中医相近,是中国思维形式乃至是中国文化形象的代表与缩影。人工智能手段能从历代棋谱中遴选最佳棋路,可以设想,机器可以向人类学习,学习人类的技能、经验,在“深度学习”、“强化学习”的不同的阶段中,在中医方药在数据库中,按既定的中医辨证论治的思路匹配,寻找更符合要求的高级答案,最佳处方,也可以像阿尔法寻找棋谱一样,作用于中医治疗方药,这在理论上,显然是可行的。“博弈”之“贤”者出现的可行性,还向我们揭示出其他中医中药方剂的组成分类上,利用诊断计算机学,治疗生物化学,预后信息分析学,中药煎取成份分析化学等学科认识,可能形成新的中医交叉边缘学科。相信这些方面坚持和深入研究下去,一定会获得创新性成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学科间不会再局限于单纯的某一领域。譬如传统中药方剂,本来就有剂型上的束缚,但汤剂熬煎,往往是快节奏尤其是上班族甚感不便的事情。北京太洋树康药业开展的中药饮片智能调剂系统研究,就是全自动煎药设备,据电脑选择煎药,即符合中药煎药规范,又安全,清洁,还可以二次煎熬并文火、武火转换,这种融合信息计算机学研究成果,改变传统中药煎熬模式,很有推广价值。这些例子也说明了任何科学上的新理论、新发明的产生,新的工程技术的介入,不仅经常是在学科的边缘或交叉点上,而确实会将中医推向更深层次和更高水平。

  总之,中医创新是中医进步的核心,是引领中医发展的驱动力。当代重大科学技术突破越来越依赖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这种融合所形成的综合性、系统性、渗透性可以有效解决中医面临的一些新问题。部分新生事物出现的范例,说明中医创新与交叉学科、跨学科的探讨,会成为中医取得原创性成果的一条途径。

  (本文经北京中医大学佘靖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物理学张碧星教授、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籍顺心教授审阅、指教,谨表衷心谢忱)

[ 责编:武玥彤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多种活动迎接国家宪法日

  • 安徽多彩红杉林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首任总指挥兼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龙乐豪介绍了未来长征火箭发展的方向。
2024-12-04 09:15
该公司牌楼500千伏输变电工程于11月25日正式投运,并在工程验收过程中首次应用无人机激光建模技术。
2024-12-04 09:13
这一发现将有助于研发实蝇类害虫的新型控制方式,从而提升我国果蔬产业抵御这类害虫的能力。
2024-12-04 09:12
协议紧扣“支持香港打造国际高端科技人才集聚高地 共同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主题。
2024-12-04 09:07
2日,第29届亚洲种子大会在海南三亚召开,大会以“潮起亚太 种业辉煌”为主题,由亚太种子协会主办,将持续至6日。
2024-12-04 04:55
3日13时56分,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以下简称“长三乙”)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将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十三号精准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4-12-04 04:55
近年来,从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生产应用,香港在上中下游“全链发力”、促进“环环相扣”,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愈发清晰,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2024-12-03 16:02
12月2日,南水北调中线引江补汉工程首台硬岩掘进机(TBM)“江汉先锋号”在土建4标8号平洞顺利始发掘进,标志着引江补汉工程正式进入TBM掘进施工新阶段。
2024-12-03 09:05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日前对外公布了运城市夏县崔家河遗址考古发掘资料,该遗址属于距今5000余年的仰韶中期庙底沟文化,并出土一件同时期罕见的彩陶鱼纹盆。
2024-12-03 04:15
近日,科学技术普及法修订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这是科普法自2002年公布施行以来的首次修订。此次修订聚焦科普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强化了社会各界的科普责任,
2024-12-03 04:50
记者2日从工业和信息化部获悉,我国将完善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探索建立专精特新赋能体系,健全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长相适应的要素保障制度。
2024-12-03 04:50
一件采集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的早白垩世恐龙标本被认定为窃蛋龙类恐龙新类群——百年鸳鸯龙。这一最新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白垩纪研究》上。
2024-12-03 04:50
记者从中国气象局获悉,南极中山国家大气本底站(以下简称“中山本底站”)1日正式业务运行。这是我国首个境外大气本底站,将对南极大气成分浓度变化进行连续、
2024-12-03 04:50
11月30日晚间,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圆满完成首次发射任务,验证了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在硬件、软件、人员等各方面已具备常态化发射能力。
2024-12-02 08:55
房元鹏分析,比较来看,我国的天舟飞船属于大型货物运输飞行器,上行装载货物能力强。
2024-12-02 08:50
从农业农村部获悉,12月1日,由农业农村部主办的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在广东省广州市落下帷幕。
2024-12-02 03:45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技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期间,到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考察,观看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成功案例展示和科技创新成果,
2024-12-02 03:40
科学与哲学关系密切,恩格斯早就提出,“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有着独特思维方式的哲学必然随着科学的发展而自觉改变其本身的形式。
2024-12-02 03:45
提供更加精细化、专业化、多样化的服务。
2024-12-02 03:40
让年轻人在科技创新中“挑大梁”,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规律,在技术攻关中敢于给他们压担子,并对他们可能遭遇的失败给予一定的宽容度。
2024-11-29 09:5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