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中医的经世传统与人文精神
首页> 文化 > 正文

中医的经世传统与人文精神

来源:光明网2022-07-28 17:48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 卢祥之

  经世致用是说学术须益于国事,用于治事、救世,反对浮泛空谈。这是中国治学的一种社会倾向,也是一种思想传统,同时还是一种社会思潮,这一倾向、传统和思潮在中国历史上由来已久。2500多年前孔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思想,希望改变社会动荡的局面,从而达到他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理想(《礼记·礼运》)。孔子创立儒学,儒学本身可以说是一种“入世哲学”,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儒学的一个特点是不仅求尚思辨,而且是更偏重用很实在、很实用的信条教导人们,如何做人,如何从事政治和治理国事。

  学术讲求“实习、实讲、实行、实用”,中医更是如是

  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许多人都“少负经世志”,“弱冠时即以经世自励”(《晋书· 列传第三十二》)。以天下为己任,关注社会,有的甚至承担起治国理政的重要责任。孔子之后,历代许多学者积极倡导经世思想,面向实际,如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黄宗羲《宋元学案·横渠学案》);范仲淹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明末清初,士林学风“束书不观,游谈无根”(黄宗羲语),空疏达到极点,于是一些学者提倡“实学”。用当时颜习斋的话说,就是提倡“实习、实讲、实行、实用之学”(《颜习斋先生言行录·卷下学问第二十》)。

  历史上经世致用思想的盛行大多有一个时代特征。太平盛世之时,经世致用思想有如春风化雨,润物育人,而在社会转型或动荡来临的时候,知识分子则多立说呐喊,推行经世风气。尤其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经世致用思想通过各种形式表现更加明显,同时又与时俱进,适应时代,这就是纪晓岚说的:“古之圣贤,学期实用”,“以实心励实行,以实学求实用”(周积明《<纪昀评传序>》)。

  中医和其他学术一样,素有经世致用的传统。熟悉中国学术史的人都知道,中医的经典发轫著作《内经》,历经春秋、战国乃至秦汉,集百千年很多医著、医家智慧,最后以《灵》《素》相合,在当时学术皆托“黄帝”“天道”的大背景下,成就了《黄帝内经》,但其中有许多概念、观点都来源或取自于更早的政治、经济学术著作,包括儒学、黄老、道及墨、名、法、杂诸家著作。

  而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成书年代十分确切,这在其自序中已经说明,就是在东汉的战乱建安汉魏之交时期,这个时期,东汉实际已名存实亡,三国鼎立局面开始形成。儒家经学明显衰退,学术思想多元化局面已经呈现。张仲景作为奠基临床学的“医中之圣”,他不仅是位从政治国的“长沙太守”,是地方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而且其行医多地,饱蕴仁爱、亲亲、孝悌、忠恕和“推己及人”的经世理念,如他自己在《伤寒论·自序》所说的:“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这种非常细心、细致的敬重,对患者十分认真负责的态度,恭敬与善待,谨记“忠恕之道”,正是中医“经世”的最初体现。

  中医自汉以后,入唐,主题是“大医精诚”;入宋,是百派衍生。范仲淹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能改斋漫录·记事》)“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左传·襄公十一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良相是治国的,良医是治人的,治国、治人、治病道理相通。迄到明、清,中医更是适合了社会需要,自温病学派形成以后,对急性传染性疾病的救治,更是大大惠及华夏苍生。尤其是近几年来,中医不仅在“新冠”抗疫斗争中突出伟大作用,而且在治国理政方面更是凸显到了极致。

  中医有中医自己的特色,但从本质上说,中医是社会学的,是具有非常明确哲学属性的医学学术体系。中医的哲学思想来源于中国文化,讲究、推重整体思想,注重人体生理、病理、病机的相互依存和对立转化关系。几千年来,中医正是在接受、借鉴了人类共同的卓越思想,在学习、研究、彰显、洞鉴、涵泳传统文化方面,钩深极奥,继承了最优秀的“合理内核”和民族精神追求,不断跟进,不断融合、扩大、丰富,从而形成了自身的理论体系。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经世之学,究其本质而言,与其说是属于学术范畴,毋宁说是属于政治文化范畴。归根结底,中医的经世价值是确实的,也就是说,我们今天从传统文化和历史中寻找自信,梳理中医文化自信,研究认识中医学,应当从更加恰当的社会存在发展中去评价和思考。

  人文是文化基因,中医给人文发展提供德泽,人文为中医发展提供支撑

  “人文”,《辞海》中说:“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周易·贲》曰:“文明以止,人文也。”这里主要是指修饰。修饰出美,故曰“美在其中”。孔颖达在《周易疏》中说:“言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又,在《北齐书·文苑传序》中又说:“圣达立言,化成天下,人文也。”文化是生产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知识或经验,具体到社会现实中,文化包含了人的衣、食、住、行和心理意识,最突出的表现是各种文化现象,当然也包含了人间诸事。

  中医与中国哲学一样,特点就是非常鲜明地以人的精神生命为研究对象。与西方哲学向外求索、以自然界奥秘和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取向完全不同。西方的人文认识往往与人性和教育相联系。作为一种思想,一种观念,一种制度,一种法律,人文思想及其精神,是人文制度的理论基础,而人文制度又是人文思想的具体实现。无论是东方抑或西方,人文的核心都是“人”,以人为本,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而中医的人文精神,深层的含义和内涵,正是与生俱来的对人的关怀。

  北京大学的楼宇烈先生给中医人文内涵作过四方面梳理:一是上、中、下医的“中”。古语有云:“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中医把人看作一个整体,而不仅仅看“病”,如果仅仅看病、治病,那便是下医。二是“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真正高明的医生是治“未病”,让人不生病。三是“是药三分毒”,能不用药就不用。四是中医讲究“中正平和”,生命因中正平和而产生延续,这是中医最核心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中正平和”是一种生命的动态平衡状态,“中”是一个不变的原则。(2019.4.11 《中国中医药报》)哲学家冯友兰先生说:“哲学的任务是什么?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不但是哲学的目的,同时也是中医的人文追求。(《境界:冯友兰谈人生》)

  中医的人文内涵还表现在中医的基本观念、指导思想上。中医的整体观是中医的基本思想。人是个整体,疾病不是某一个部位出了问题,而是整体上出现了问题。中国哲学强调整体关联与动态平衡,中医的辨证理论体系就是在哲学整体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发现和加深对中医思维的认识,是研究中医人文精神的重要方面。中医的许多方面体现是思维的直觉。中医思维往往是曲线性的,尤其是四诊八纲的认识,逻辑上相对模糊,某些方面、程度,更接近于模糊数学、模糊逻辑学。哲学上要想说明直觉是很困难的,众说纷纭,中外哲学界莫不如是,但直觉是一种哲学方法,这一点是公认的。著名科学家卡普拉说:“我们过去总以为理性才是智慧,直觉好像不是智慧,但直觉恰恰也是一种智慧,直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途径。”(《物理学之“道”:现代物理学和东方神秘主义之间的平行关系》)理性和直觉是人们认识世界、认识自我重要思想方法,而中医的理论和实践,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观念和思维方式,同时也是中医人文精神的两个重要方面。

[ 责编:武玥彤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网络中国节短视频征集活动启动

  • 乙巳蛇年“长安灯会”正式亮灯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冰岛基因解码公司科学家完成了一项重要研究。他们绘制了一份人类基因组完整改组图谱,即详尽的人类DNA在生殖过程中混合方式的地图。
2025-01-23 10:19
考古人员在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澧县城头山镇的李家岗遗址,发现彭头山文化时期“古稻田”遗迹,这将长江中游早期稻田的出现时间提早到距今8000多年。
2025-01-23 10:14
日前国际学术期刊《大气科学进展》上发布2024年全球海温变化研究报告:2024年全球海表平均温度、海洋上层2000米热含量再一次达到了人类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最高值。
2025-01-23 10:09
日前,新疆农业大学科研人员李德强所在的研发团队研发出一种新型可注射水凝胶,并将其用于抗癌药物的负载,可显著降低药物副作用。
2025-01-23 10:10
呼吁更多的人转变观念,认识到从“能用”到“多用”再到“好用”的国内装备自主可控,对于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意义重大。
2025-01-23 09:59
记者21日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获悉,2024年我国规模以上有色金属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十种有色金属总产量7919万吨,比上年增长4.3%。其中,精炼铜、电解铝产量分别达1364万吨、4400万吨,同比增长4.1%、4.6%。
2025-01-22 03:00
《自然·医学》杂志21日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称,一种手术植入的脑机接口系统能通过精准侦测和解码瘫痪患者的神经元活动,转为“手指动作”,使其可在电子游戏中自如驾驶虚拟四轴飞行器。
2025-01-22 10:02
近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李健带领团队开展的一项研究发现,工作压力正在成为许多“打工人”的睡眠质量“隐形杀手”。
2025-01-22 10:01
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教授林容周团队与合作者提出了一种新的软电子制造方法——粒子吞噬打印。
2025-01-22 09:58
复杂的人体系统内,细胞活动时时刻刻都在进行:运输氧气、吞噬细菌、传递神经信号……要想保证这些细胞各司其职、井然有序,离不开一位特殊的“指挥官”——非编码小RNA(核糖核酸)。
2025-01-22 09:58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加快养老科技和信息化发展应用”“重点推动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人工智能等技术产品研发应用”。
2025-01-21 15:35
经过数月的延迟,寒冷的拉尼娜气候模式终于出现在热带太平洋东部。虽然它降低了全球平均气温,但也增加了部分地区出现干旱和强降雨的风险。
2025-01-21 15:32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江左其杲及其所在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欣海及国外合作者,从欧亚大陆其他地区的大量豹属化石记录中识别出了稀有的雪豹化石记录,从而揭示了雪豹特殊的演化之路。相关论文近日发表于《科学进展》。
2025-01-21 15:31
来自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天文学家团队使用大型双筒望远镜干涉仪,在红外波段捕捉到了迄今为止最清晰的活动星系核(AGN)图像,并将研究结果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天文学》杂志上。
2025-01-21 15:29
20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获悉,位于合肥“科学岛”上的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装置取得重大成果,成功实现了上亿度1066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再次创造了托卡马克装置高约束模运行新的世界纪录。
2025-01-21 15:25
“雪蘑菇”是在地表突出物体上,拥有较强黏性和附着力的雪花层层累积而形成的,主要出现在水汽充足、降雪量较多的地区。
2025-01-20 10:07
美国互联网科技公司Meta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机器学习系统,几乎可以立即将101种语言的语音翻译成36种目标语言中的任意一种。
2025-01-20 10:02
1月16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公布了一颗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新彗星,并将其命名为C/2025 A3。
2025-01-20 10:01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朱立国团队近日在椎间盘退变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2025-01-20 09:59
今年上半年,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马拉松将举办,人形机器人将与运动员共跑“半马”,挑战人类速度。
2025-01-20 09:5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