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李毓敏:做硬核刀尖舞者,将这支舞跳到最好
首页> 人物 > 正文

李毓敏:做硬核刀尖舞者,将这支舞跳到最好

来源:未来网2024-10-23 14:21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升,眼球前半部分的许多“部件”都可以置换或者移植,唯独眼底,只能“修修补补”。眼底手术要求非常精细,手术切口不足一毫米,有时更是需要在厚度为0.1—0.5mm的视网膜上操作,因此,眼底医生常被称为“视网膜上的舞者”,眼睛就是他们的舞台。

  “在任何挑战面前,都没有退缩可言,我不仅要做视网膜上的舞者,更要做硬核的刀尖舞者。”爱尔眼科医院集团浙江省区总院长、杭州爱尔眼科医院院长李毓敏说,“就是把这支舞尽我所能跳到最好。”

  爱“精细活”的她结缘眼科四十余年

  李毓敏正在为患者看诊

  还在学生时代,李毓敏就对“精细活”特别感兴趣。为了一件精美的刺绣品,她能在展示柜台前盯上半天。

  胆大心细,沉得下心,动手能力强,这些个人特质在冥冥之中牵引着她与眼科事业“结缘”。

  李毓敏回忆,毕业那会儿,本以为会在“内外妇儿”等大科室中选择,但没想到,却被眼科主任给挑走了。“现在想来,也许是上天眷顾,让我有幸见证国内眼科行业飞速发展时代。”

  “进入到眼科后,我们一直共事,她对医疗业务的学习都很认真。”著名眼底病专家王竞教授,既是李毓敏的博士生导师,也是她在医院科室的领导,李毓敏对医疗业务的钻研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时候,没有捷径可以走,只能靠一步一脚印。”李毓敏清楚地记得,自己独立完成第一台手术的每一个细节,那是为一名患者摘除眼球,拿起手术刀的刹那,她紧张而兴奋。手术非常顺利,也让李毓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做手术需要一些天赋和悟性,需要判断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实践,要‘稳准狠’。”

  通过不断的努力学习、钻研,李毓敏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成为浙江省内率先开展显微玻璃体手术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眼科医生。此外,她还特别擅长复杂疑难性眼病的眼前、后节联合手术,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复杂性视网膜脱离、视网膜静脉阻塞及其它疑难性眼底病,各种复杂性白内障的临床治疗和研究方面,均享有很高的学术知名度,是浙江省眼科学眼底病研究的重要学术带头人之一。

  有温度的医疗,不仅是治愈疾病

  今年5月20日,李毓敏收到了患者王阿姨送来的亲自栽种的鲜花

  今年“520”,李毓敏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住在余杭区的70岁王阿姨和老伴,带着两篮鲜花来到了杭州爱尔眼科医院。鲜花是老两口亲自培养栽种的,当天一朵朵摘下、插好再送来医院,以此感谢李毓敏和同事多年前为她做过的手术。王阿姨说:“这份感激在心里铭记终生,感谢你们把光明带给我,才有现在的晚年幸福,谢谢,真的谢谢!”

  从医四十余年,李毓敏拯救了无数个“王阿姨”的眼睛。尤其是完成一些特别难的手术后,满满的成就感让她充满了动力。然而,让她最难忘的,却是那些因为错过最佳治疗期导致术后视力恢复不佳的,或者目前的医疗手段还不能解决的那些患者和诊疗场景。

  “每个成功病例可能都相似,而留有遗憾的,各有各的不同。”在李毓敏看来,比起受限于医疗技术而无法得到救治,因为缺少眼健康知识而拖延到严重病变,更令人难以释怀。

  邢阿姨是杭州爱尔眼科医院第一例手术患者,当时因陈旧性的视网膜脱落来到医院求医。

  “李院长对我说,你没说实话。”回想起当时就诊的情景,邢阿姨还有些不好意思。她说,视力受到影响后,自己一开始没注意,等发现时已经徘徊在了失明的边缘。来就诊时,已经拖了三年多了,但是面对医生的询问,她不敢说,“我怕人家说”。

  “李院长在做手术前,把风险利弊全都告诉了我们。”邢阿姨的丈夫说,面对高难度的手术,有些医院可能就不收了,也不会这么详细地解释。

  正是因为李毓敏的耐心与负责,赢得了邢阿姨与家人的信任,成了李毓敏的“老患者”。今年,邢阿姨还因为白内障来院就诊,不过这一次,她可及时多了。

  像邢阿姨这样想法的人很多,李毓敏说,病人的自我认知程度是很重要的。“病人要从治疗中获得他的益处,也许并不是视力的提高,能让疾病停止发展,也是让病人获益。”李毓敏常常提醒年轻医生,对患者要有人文关怀,有些人能够从医生这里获得很多安慰,对今后的生活有一些指导,这同样是对病人的帮助。

  “病人永远是医生的老师”

  李毓敏为患者做手术

  “病人不是医生的衣食父母,而是医生的老师,没有病人就没有一个好的医生!”李毓敏说,“你在这个成长过程当中,是病人给你做了铺垫,所以要牢牢记住,病人永远是医生的老师!”

  尊重患者,理解患者,回报患者,李毓敏对待患者的态度深深影响着周围的人。

  “李院长在眼底病和白内障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从不吝啬‘传帮带’,是我人生的良师益友。”杭州爱尔眼科医院青白科主任金晓红说:“和她共事我学到了很多很多,特别是她对病人负责任的程度,我们所有的治疗方案,怎么样对病人是最好的,那我们就怎么做!”

  随着国内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糖尿病和“三高”群体的不断扩大以及近视发病率的增加,导致眼底病患者越来越多,但具有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能力的医生在眼科医生中原本就人数较少,眼底病医生更成了一种稀缺的医疗资源。为了满足患者的就医需求,青年医生人才培养就成了李毓敏的工作重点之一。

  “整个眼科学界对医生的培养非常重视,我们尤其关注青年医生的成长。”李毓敏说,从走上眼底病临床医疗岗位开始,到独立完成玻切手术,一名医生学习、培养的时间往往长达十年甚至更久。在此期间,作为老师,不仅要教会他们医学知识及手术技巧,更需要教会他们对患者关爱、尊重,以及医学思维的严谨性和逻辑性。

  李毓敏觉得,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自己也在不断学习和进步。“学生们的新思维、新观点常常带来启发,促使自己更新知识体系、探索新的治疗方法。教学相长,共同推动医学的发展。”

  “目前,眼底病的诊疗与研究已经成为业界一个非常活跃领域,相信国内眼底病行业的专业人才会越来越多,这个领域也会越来越好。”李毓敏说,让每一位患者都能留在光明世界,就是她一生所求。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游泳世锦赛:跳水混合团体摘首金

  • 贵州“村超”重燃赛事 正式回归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盛夏时节,数千名科技精英正在浙江湖州西塞科学谷潜心攻关。作为湖州“五谷丰登”计划的首个“创谷”项目,西塞科学谷开园3年来累计引进省内外科技团队近40个、汇聚科技人才2600余名,成功入选全国首批“科创中国”创新基地。
2025-07-25 10:05
一台银灰色人形机器人在汽车生产车间内沉稳行进。2024年,深圳机器人产业集群企业数量达74032家,机器人上市企业34家、独角兽企业9家。
2025-07-25 10:05
24日中午12时许,“新舟”60民用搜救机顺利起飞,经过1小时20分飞行并完成预定验证科目后,平稳降落在西安阎良机场,顺利完成首次飞行。
2025-07-25 10:01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调研时强调:“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我们要增强使命感,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奋起直追,迎头赶上。”
2025-07-25 02:55
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传感网、脑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的驱动下,人工智能正在对经济社会发展、国家治理等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025-07-25 02:55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员对约4.36亿年前的志留纪早期腕足动物化石居群展开深入研究,首次揭示了这些远古海洋底栖生物如何利用刚毛来维持彼此间的“社交距离”
2025-07-24 03:15
在广袤的田野上,每一抔泥土都隐藏着一个微观的奇妙世界——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微生物。
2025-07-24 03:15
雄伟的跨海大桥、海中的钻井平台……人类的脚步正延伸向深海。
2025-07-24 03:15
“孙女给我请了一个24小时‘家庭药师’,就在我的手机里。边聊天,边指导我用药,省心安心、方便管用!”视频中的高奶奶高兴地说。
2025-07-24 03:15
“中试”即中间试验,是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跨越至生产线的关键桥梁。中试成功与否,对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
2025-07-24 03:15
8月1日—8月30日,为市民带来国防科普与沉浸式军事体验的盛宴。
2025-07-23 15:19
如果未来20年我们能造出通用量子计算机,它将提供一种革命性的计算能力。
2025-07-23 09:20
在广州,年过八旬的老太太小心地穿上助行外骨骼机器人,在设备辅助下轻松登上楼梯。曾经科幻电影中的场景,正发生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
2025-07-23 02:40
“智能电网可接纳高比例新能源”“地下空间深度开发与空中慢交通系统立体分流”“太空超大型设备实现在轨制造”“生态标签农产品比例提至40%以上”“脑机接口技术为脑功能损伤患者的康复带来福音”……
2025-07-23 02:40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刘世荣院士团队日前发布“气候智慧型适应性造林”新范式,构建起气候—树种—立地精准匹配体系
2025-07-23 02:40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小麦大麦优异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团队在一种小麦野生近缘种——冰草中鉴定出一个可调控穗粒数的关键基因AcRR1
2025-07-23 02:40
22日17时37分,随着330千伏玛玉二线结束试运行,330千伏玉树第二回线路工程宣告正式投运。
2025-07-23 02:40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7月21日发布的第五十六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1.2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9.7%,越来越多群体共享数字发展成果。
2025-07-22 10:35
“对承担国家、北京市6G重大科技攻关任务的企业,给予1:1配套、最高3000万元资金支持。”
2025-07-22 02:35
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获悉,该校国家肉牛改良中心主任昝林森团队联合相关科技企业,成功研发“中国黄牛1号”50K育种芯片并正式对外发布。
2025-07-22 02:35
加载更多